我國科學家在血管內治療伴有大核心梗死的急性大血管閉塞方面取得突破
血管內治療已成為急性顱內大血管閉塞的標準治療方法,但在24小時內篩選患者時,影像學上均排除了大核心梗死的患者。既往的薈萃分析顯示,在大核心梗死患者中,血管內治療相對于藥物治療更獲益,但仍缺少隨機對照的臨床研究證據。
我國科學家開發多細胞協作的活體功能材料
活體功能材料是將生物的生命行為賦予物質載體的一種新型功能材料,屬于生物化工和材料科學交叉的研究領域。將工程化細胞作為功能單元,結合材料科學的技術手段,可構建以活細胞編程的功能增強材料并逐步實現材料的生命化。
我國科學家發現中介體MED23突變的致病機制
轉錄中介體是一類在進化上高度保守的多亞基復合物,被稱為真核生物基因轉錄的中央控制器,其中MED23亞基突變與家族性智力障礙有關,但發病機制仍不清楚。近期,復旦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發現,MED23突變通過改變染色質構象和增強子活性而使基因表達失調。
科學家揭示兒童出生時的胎齡與青少年時期的認知情況的相關性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研究團隊揭示了兒童出生時的胎齡與青少年時期的認知情況的相關性。該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British Medical Journal》雜志上
新研究為人腦如何適應外部刺激揭示重要機制
當光線進入眼睛時,我們大腦視覺區域的神經元開始放電。然而,大腦適應這種長時間的輸入是因為神經元疲勞,還是為了增強感知能力而更有選擇性地放電?長期以來,該領域存在兩個不同的假說。
我國科學家揭示光感知調控葡萄糖代謝的神經機制
研究表明,夜間光源過多暴露顯著增加了代謝疾病風險。然而,光調節代謝的神經機制仍有待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光通過視網膜-下丘腦-棕色脂肪組織軸調節葡萄糖代謝。該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Cell》雜志上。
科學家繪制肺腫瘤免疫微環境的單細胞空間圖譜
目前,大多數臨床策略仍依賴于腫瘤亞型的組織病理學分層,而對這些分層亞型中單細胞表型的空間位置信息知之甚少。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研究團隊繪制了肺腫瘤免疫微環境的單細胞空間圖譜。該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Nature》雜志上。
天文學合作繪制銀河系磁場結構圖
在對北半球微波范圍內的天空進行觀測近十年后,QUIJOTE合作團隊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MNRAS)上發表文章,對銀河系微波輻射過程中在10—20GHz波長光的極化進行了最準確的描述,補充了以前在微波下觀測天空的空間任務(歐空局的Planck和美國宇航局的WMAP)。
國外開啟2023科學年“我們的宇宙”
近日,德國宣布開啟“我們的宇宙”科學年。2023科學年將關注宇宙中的重大問題,并將人類關于存在和意義的古老問題與當前的研究項目和未來前景相結合。
國外新建單晶電子衍射中心
英國新建首家國家級單晶電子衍射中心,位于南安普頓大學和華威大學,是國家晶體學服務(NCS)的一部分,并將于2023年7月向學術和商業合作伙伴開放。
國外研發新型緊湊型聲吶
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團隊研制出新型緊湊型聲吶,該聲吶采用新型回聲處理方法,與傳統聲音回聲可視化信號處理方法相比,在圖像清晰度、傳感器數量和使用的傳感器陣列尺寸權衡等方面具有優勢。
國外發現光合作用關鍵蛋白高分辨率結構
為在原子水平上了解光合作用過程,波蘭雅蓋隆大學科研人員對一種關鍵光合蛋白進行了研究,發現了細胞色素b6f蛋白復合物的高分辨率冷凍電鏡結構。
《Nature》雜志公布2023年最值得關注的七項新技術,其中五項屬于生物醫學領域
生物醫學是綜合醫學、生命科學和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而發展起來的前沿交叉學科,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其在保障人類生命健康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強。
科學家利用深度學習模型探究藥物與多組學數據間的關聯
患有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患者的藥物反應模式是相對復雜的,可能涉及多個器官和因素,而大部分影響機制仍然是未知的。近年來,表型和多組學篩查可用于揭示疾病特征,并為研究藥物在疾病進展中發揮的作用機制提供了新的手段。然而,多組學數據分析面臨著數據降維、數據異質性與整合困難等多方面挑戰。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聚合物材料或可幫助預防由導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
留置導尿是臨床中非常常見的一項診療技術,但由導尿引起的導管伴隨性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CAUTI)一直困擾著醫護人員。
我國科學家基于深度學習技術研發“數字流式”眼底彩照智能篩選系統
2021年9月22日,美國FDA首次公布了已獲得許可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相關醫療器械名單,并于2022年10月5日再次進行補充,截至目前,該清單已有521項產品及相關信息,這意味著醫學人工智能研究已經進入臨床轉化應用階段。